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教学团队包括课程群教学团队(公共课程群教学团队、学科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实验教学团队(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和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权威科技竞赛指导团队(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科技竞赛和行业权威科技竞赛指导团队)和创业指导团队。
第二章建设原则
第三条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教学团队的共性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确定校级教学团队的共性和个性管理要素,规范校级教学团队管理,促进校级教学团队建设。
第四条开放性原则。根据校级教学团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科学配置资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校级教学团队;鼓励吸纳校外实务部门的专家参加校级教学团队建设。
第五条协同性原则。处理好校级教学团队与现有行政组
织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已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标。
第六条长效性原则。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期满后,对考核优秀且有发展潜质的教学团队,学校继续立项资助。
第三章建设目标
第七条培育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以共同志趣为纽带,以共同目标为驱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完善优化我校教学组织体系。
第八条培育特色优势教学项目。通过明确教学团队建设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特色优势教学项目,孵化标志性教学成果。
第四章建设内容
第九条研究并解决课程群教学、实验教学、权威科技竞赛指导和创业指导中的重大共性问题。
第十条开发综合仿真实习项目、教学案例库、创业指导手册等原创特色优质教学资源。
第十一条帮助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二条策划并实施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项目。
第十三条指导学生参加权威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
第十四条团队提出并经学校认可的其他建设内容。
第五章申报与遴选
第十五条校级教学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 5 人,其中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
第十六条校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须为我校在编在岗职工,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或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长期为本科生授课且教学效果良好。
第十七条校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任意两个条件:
1. 校级以上教学名师;
2. 近五年的“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3. 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奖励或校级“三育人”奖励或两次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励者;
4.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前五名参加者或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前三名参加者;
5. 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或一等奖的主持人;
6. 国家级教学建设项目(含精品课程、特色名牌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示范中心等)的前五名参加者或省级教学建设项目的前三名参加者或校级教学建设项目主持人;
7. 近五年主持过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者;
8. 近五年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达五万元以上者;
9. 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科技竞赛和行业权威科技竞赛中获奖励者;
10. 近五年指导学生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 篇以上者
(学生为第一工作者,以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为准)。
第十八条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实施期为 2—3 年,每两年申报一次。
第十九条校级教学团队经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公示、校长办公会议审定等程序后发文立项建设。
第六章经费资助与项目管理
第二十条在年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预算经费额度内,评审专家组根据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和预期成效核定每个团队资助经费数额度。资助经费分三期拨付,立项时拨付 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 30%,期满验收合格后拨付 20%。
第二十一条校级教学团队严格按照《团队建设任务书》实行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制度。中期检查在项目计划实施期满一年后进行,结项验收在项目计划实验期满后进行。未通过中期检查或未通过结项验收的,学校责令项目组限期整改,暂停续拨经费,整改仍未达标的,撤销项目并终止后续经费拨付。
第二十二条教务处委派专人全程跟踪并服务于重大校级
教学团队建设。
第二十三条教学团队资助经费应专款专用,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按学校教学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团队所在教学院(部)应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经费支持。
第二十四条学校向省推荐的教学团队应在校级教学团队中产生,向国家推荐的教学团队应在省级教学团队中产生。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原《广东商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粤商院〔2010〕3 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
广东财经大学校级教学团队评审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 | 分值 |
|
| 带头人的学术造诣、实践(实验)教学能 |
|
|
| 力、对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熟悉程度、教 |
|
| 带头人情况 |
| 8 |
|
| 研教改成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师德 |
|
|
| 师品、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 |
|
|
| 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结构; |
|
| 团队组成情况 | 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 | 6 |
|
| 参加教研教改项目(包括公开发表教研论 |
|
|
| 文)和校级以上教学建设项目的情况(包 |
|
| 教研教改情况 | 括项目的数量、档次,项目取得的主要成 | 6 |
|
| 效以及团队成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
|
现有基础 |
| 等)。 |
|
(30 分) |
|
|
|
|
|
| |
|
| 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 |
|
| 科研、社会服 | 科研课题及重大横向课题、科研获奖及科 |
|
| 务及科研、社 |
|
|
| 会服务转教学 | 研成果社会影响、参加社会服务情况;科 | 5 |
|
| 研、社会服务转教学的途径、措施及主要 |
|
| 情况,指导学 | 成效;指导学生科研、科技竞赛、创新创 |
|
| 生情况 |
|
|
|
| 业情况。 |
|
|
| 团队成员在教研教改、教学项目建设、科 |
|
|
团队协作情况 | 研、社会服务、指导学生科研、科技竞 |
5 |
|
| 赛、创新创业等方面分工协作的主要措施 |
|
|
| 及成效。 |
|
建设内容 (25 分) |
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与人才培养 目标的契合程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可能发挥的作用。 |
9 |
与其他教研教改及教学建设项目的关系 | 在目前开展的教研教改项目、教学建设项目中的功能定位,与目前开展的教研教改项目、教学建设项目是否能形成相互补 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
7 | |
创新、特色 | 与其他高校同类项目相比的主要创新和特色及其可能产生的价值。 |
9 | |
建设措施 (25 分) | 教育教学资源 整合 | 资源配置与建设目标的契合度;整合资源 措施的可行性。 |
6 |
团队分工协作 | 团队是否明确、科学、合理;协作机制是 否健全。 |
6 | |
管理与运作 | 规范、约束、激励机制是否健全并长效。 | 7 | |
所在单位支持 措施 |
所在单位支持的具体措施和支持力度。 |
6 | |
预期成效 (20 分) | 教学标志性成 果 |
标志性成果的数量和档次。 |
10 |
受益面、受益程度 | 学生受益面及程度、团队成员特别是团队中青年教师受益程度、成果推广的途径、 措施及价值。 |
10 | |
说明:1.不同类型教学团队在评审指标的适用上各有侧重,由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任务书中规划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措施和预期成效把握。 2.“现有基础”中所要求的各个观测点数据的时间跨度为近五 年。 |
|